



“泥火嬗变·中保陶瓷当代艺术交流展”项目旨在进行一场生动而深刻的当代艺术交流活动,以陶瓷为媒介搭建一座连接中国与保加利亚的文化桥梁。本次展览以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为平台,邀请保加利亚与中国艺术家进行驻地创作,通过陶瓷艺术这一媒介,呈现出传统工艺和当代创新的国际视角。陶瓷作为一门古老而富有历史性的艺术,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艺术家们在创作中超越了传统的技法和界限,通过陶瓷展现出多元媒介的无限可能性,使这一古老的工艺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此次驻地项目不仅是一次关于陶瓷的创作,更是对历史、材料和当代性的深刻反思。通过陶瓷的泥土之感与火焰之温,作品展现出艺术家自身的经验、情感与背景,从而赋予了陶瓷多重角色。不同领域的艺术家汇聚在陶溪川这样一个具有工业遗存与历史积淀的空间,以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共奏出文化的交响。

展览海报 © 图片致谢陶溪川
展览前言
PERFACE
“艺术家是那些创作出人们并非必需,但却给予启发的东西的人。” ——安迪·沃霍尔
“泥火嬗变”是一场目标明确的主题性展览,其特殊之处在于,展览既展示了来自中国和保加利亚陶瓷专业领域的艺术家们现有的作品,也包含专门为此展览而创作的作品。参展艺术家们通过思考自身以及当今的现实,试图塑造对当代艺术和陶瓷的理解。简而言之,展出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家对于材料、造型、色彩和技术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注入思考,创作出具有意义的作品。
形状、颜色、材料犹如时间和空间,犹如一个概念、物体、形式,这些问题涉及到作品的接受和制作。陶瓷艺术可以以人类意图表现的各种方式呈现出来,在此展览中,艺术家们通过将新媒介融入到作品中,创造出新的对话。这些新媒介包括黏土、颜料、塑料、纸张、现成品、织物和金属,它们如今被视为边缘化元素。
19世纪末,威廉·莫里斯提出了一个重要理论,认为艺术的主要作用在于创造广泛人群使用的日常物品。这种将艺术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观念,并非新概念,而是古老理念的再现。在文艺复兴之前,艺术与工艺、艺术家与工匠被视为同一概念。直到16或17世纪,“艺术家”一词开始与“工匠”有所区分。直到18世纪,“美术”与“实用艺术”,或者现在我们所谓的“工艺”,开始有所区别。尽管这些区分至今仍然存在,但我们发现许多领域中,艺术与工艺似乎在高度工业化社会的专业化框架内逐渐趋于融合。
如今,工艺与艺术通过活跃在这两个领域的批评家和实践者的著述,追溯了“工艺艺术”现象的兴起。艺术应该是神秘的。艺术必须提出问题——有时可能无法回答的问题。工艺和陶瓷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是围绕“材料”经验组织起来的,而“技能”的呈现是工艺作为一种活跃且与之关联概念的最完整体现,而非在一个固定范畴。同时,它们也是“结构化的”,在这种结构中,“牧歌式的”、“非专业的”都是一种概念,工艺的边缘化在被有意识地运用。
黏土,或许比其他任何材料都经历了神奇的质的嬗变——从一种可被塑形的物质到石头般的自支撑结构——其历史经过燃烧和凝固,被火焰永久地封存其中。
如今,陶瓷艺术家罗伯特·阿内森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艺术家之一,他和他的作品提升了黏土作为媒介的地位,并改变了工艺与艺术的定义。阿内森受到了彼得·沃尔科斯的启发,拒绝了陶瓷艺术家只能制作实用或装饰品的观念。在20世纪60年代,他开始创作非功能性的黏土作品,与传统观念相抵触。他表示:“当艺术家涉足工艺媒介时,他们创作的非功能性作品虽然在材料上与工艺和设计有关,但它在表达艺术。”无论是创作形式或物体,无论是艺术还是工艺,无论是否具有功能性,我们始终需要双手和头脑。“泥火嬗变”正是一场关于创造力的展览——头脑和双手的结合,以最简单的方式去做和创造。手与身体在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的物体上所作的运动,和运动所导致的结果是不同的。
最后,我想引用马塞尔·杜尚的两句话作为结尾:“艺术史并不等同于艺术”,“我不相信艺术,我相信艺术家。”
策展人阿萨杜尔·马克洛夫
2024年4月
参展作品
EXHIBITION WORKS

郑闻卿 《兵释前嫌,器道未来》,瓷、玻璃、视频影像,尺寸可变 © 图片拍摄,Fiber Media Lab
阮悦来 《天籁》,陶瓷、电子装置、综合材料,尺寸可变 © 图片拍摄,Fiber Media Lab
王杰 《升起,坠落,与地平线》,纤维陶瓷,72x56x58cm © 图片拍摄,Fiber Media Lab
Maria Ganeva 《软硬对谈》,瓷、釉、蜡线,综合材料,60x80cm © 图片拍摄,Fiber Media Lab
Iva Ivanova 《火山内部》,红色黏土、纸黏土、灰尘釉,30x50x70cm © 图片拍摄,Fiber Media Lab

谭丹武 《构筑系列 1》,高温瓷、金属,60x40x90cm © 图片拍摄,Fiber Media Lab

谭丹武 《都市 3》,高温瓷、木,170x90x20cm © 图片拍摄,Fiber Media Lab

余晖 《2024年2月21日结绳记事 》,海绵、泥浆、高温色剂、不锈钢、镀烙漆,还原焰,155x110x38cm © 图片拍摄,Fiber Media Lab
Mihaela Kamenova 《转移》系列,红、棕色黏土、铁,80x100x30cm / 120x45x25cm / 80x60x30cm / 60x130x30cm / 100x50x25cm © 图片拍摄,Fiber Media Lab
Ralitsa Yovkova 《路》,黑色黏土、釉,尺寸可变 © 图片拍摄,Fiber Media Lab
Marta Dimitrova 《混乱解药》,彩色化妆土、海绵,40x25cm © 图片拍摄,Fiber Media Lab

Nadezhda Hristova《从保加利亚到中国》系列,瓷、黏土、釉,8x38cm / 40x30cm / 30x20cm © 图片拍摄,Fiber Media Lab

Mihaela Kamenova《遗产》系列,中白黏土,80x40cm / 60x30cm / 40x20cm © 图片拍摄,Fiber Media Lab

Georgi Milenov 《飞人》系列,黏土、釉,170x38x30cm / 75x27x10cm / 55x18x11cm / 40x17x10cm © 图片拍摄,Fiber Media Lab

孙艺芸 《顺·随实验》,羊毛、陶瓷,30x40x30cm / 17x17x20cm / 25x5x60cm / 40x30x20cm / 15x15x18cm © 图片拍摄,Fiber Media 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