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语”是一次摄影与装置的交织对话,作为媒介的“丝”,串联起工业与艺术、秩序与自由、个体与社会的联系。它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也是一种情感与思想的表达。这组作品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将光与线、静与动、具象与抽象融为一体,在空间与影像的交互中,探讨了联系的深层意义。
摄影作品通过快门与补光灯捕捉丝线生产过程中的动态韵律,将具体的工业产品抽象为节奏感十足的线条符号。每根线条仿佛诗句般舒展、优美,冷暖交替的色调赋予丝线独特的性格与情绪,使其在镜头下焕发生命的灵动。这些影像不仅记录了工业生产的细节,还揭示了工业之美:刚中有柔,静中有动,写意出工业产品的内在节奏与张力。此外,摄影还通过对工业建筑外形与内部结构的描绘,重组几何形态的点、线、面,呈现出冷硬与复古平衡的美感。这组摄影作品不仅是对工业的记录,更是一场视觉上的诗意探索,重新定义了工业之美的可能性。
装置作品则从空间的角度呈现了光与线的交织。它由三部分组成,丝线在空间中展开,犹如光的片段流转。作品通过对彩色丝线的重新编织,让每根丝线仿佛化作光的实体,丝线在色彩的变化中如同流动的光,而结构的几何感则赋予其一种内在的秩序,而下端有意延展出的部分,则如同脱离路径而跃动的线条。这种秩序与自由的张力,不仅丰富了视觉层次,也隐喻着规则与创造之间的平衡。装置的灵感源自艺术家参观工厂时目睹丝线倾泻而下的瞬间:那些垂落的线条仿佛凝固了光的路径,唤起了对光与线关系的思考。作品试图通过丝线将无形的光实体化,使其在空间中被“看见”。这一“图腾”并不承载传统符号的意义,而是隐喻人与人、人与空间,乃至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摄影与装置作品共同构成了“丝”的叙事,整体作品在空间中的展开不仅是视觉的,更是精神性的,丝线在光的映照下延展为思想的流动,连接着孤立的片段。观者的视线游移于丝线创造出的空间变幻,从而被引入到更深层的思考中:如何在快门的纪实性与艺术性之间找到平衡?又如何在当代语境中重新定义联系?时间与空间在作品中被凝聚成抽象的实体,思维在丝线的脉络中复苏,在空间中形成一种无声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