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杨雪凝

/

/

杨雪凝

About

2000年出生于北京

2022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

2024年毕业于爱丁堡⼤学当代艺术实践(MA Contemporary art practice)专业

她的作品主要以⾏为艺术、装置和影像为主。 作品主要通过⾏为艺术以及影像作品探索传统与当代艺术的关系,以及运⽤肢体探索在现实世界中个体身份的塑造。

杨雪凝

| 作品介绍

1、墨竹

Black Bamboo

媒介:竹条、丙烯颜料、铁丝、宣纸、油墨、木棍
时长:2分59秒
日期:09/01/2022-10/09/2022
© 图片来自艺术家

项目陈述

作品《墨⽵》讨论刻板印象与⾃我认知的⽭盾冲突。来源于他⼈内隐的刻板认知会不断侵蚀⾃我个体,当⾃我发觉别⼈所给予的“外表”实际上⽐想象中轻薄,这个牢笼可以被轻易的挣脱。但是个体在长久的腐蚀中产⽣了变异,外界所附加的印象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我的状态,个体终究受到了刻板印象的影响。本项⽬以墨⽵作为表达媒介,影像以⽣长、破碎、散落三种不同的状态表达⾃我与刻板印象博弈的过程,被刻板印象束缚的⽵⼦在不断挣脱脆弱的牢笼,于刻板印象威胁是⽆⼒的,是逃不开的。

2、孤寂

Solitude

时长:3分25秒  © 图片来自艺术家

项目陈述

⼈⽣⽽⾃由,但却⽆往不在⽆形的枷锁之中,有着摆脱不了的惶恐和不安,或许有的⼈并不挣扎,只是带着各⾃的枷锁过着各⾃有限的⼀⽣,不断的为了外界的“注视”⽽伪装⾃⼰,将⾃⼰包装成着完美的外表,在⽆形之中丢了最真实的“我⾃⼰”。在作品中,梦境与现实模糊不清,相互缠绕,⾮线性的叙述⽅式,以⼀种散落状呈现整体故事,我在“两个我”之间反复跳跃,寻求所谓的真理。看似条理井然的时间线,实则掩藏了因为我内⼼深处迷茫所带来的混乱,好奇、享受、理性、逃离……我们都是故事的讲述者,同时也是戏中⼈,跌宕起伏,我迷失在两个“世界”中,当局者迷,我是否也能成为⼀名观众。影⼦⾥的我,是⾃由的,散落⼀地的⿊⾊⽻⽑铸成翅膀,不被任何华丽的外表所束缚。孤独者只要有⼀束光,便也不是⼀个⼈。“影⼦独⾃背负着我的阴暗,如果有⼀天,不再有光,那它还会出现么?”“会,因为我便是你。

3、标准化生产

Standardised production

媒介:牛奶丝,相纸,衣架
时长:3分钟
日期:07/06/2022-12/12/2022
© 图片来自艺术家

项目陈述

在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容貌焦虑已经成为了⼥性之间最基础的话题,并进⼀步的到时了⾃我物化、⾃我否定,由此可见⼥性会因为⽹络上过分完美的“⼥性构造物”⽽焦虑,这种⽐较⾏为去除了性的主体性,使其内化某种单⼀的“审美标准”,导致“⾃我物化”。舆论就像⼀条长长的线将⼥性捆绑。同样,中国舞蹈教育对于⼥性舞者⾝材的标准化追求,⽐起社交媒体上的“标准审美”更为极致。灵感来源于我⾃⾝⼗年的职业舞蹈教育,当踏进专业院校的那⼀刻,肢体被⼈“下定义”,被刻上了数字,多少的⾝⾼,多少的臂长,多少的腿长,多少的⽐例差,为了够更符合观众眼中所谓的“⽩幼瘦”审美,舞者⾝体已经变成数字。本项⽬以油画中的肢体碎⽚进⾏拉伸、重塑,油画中的⼥性保留着圆润、柔和的⼥性魅⼒,经过时间的推敲后依旧充满魅⼒。但将原本丰满的肢体拉扯出⼀种畸形的状态,利⽤所谓的“标准化”的审美“⽣产”后,反⽽失去了原本⾃然的美感。抵制body shame是要抵制“外型标签化”的思维模式,我厌恶这样的畸形审美,所有外界给予的标准都是强加于每个个体的须有罪⾏,是枷锁也是牢笼,是让⼥性失去⾃我的束缚,每个个体都该是独特的⽽⾮存活于某种“主流标准之下”,但同时我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地受到这种畸形审美的影响,我想做出改变,但我却⽆法从中逃离。

4、秘密通话

Secret Conversation

材料:帐篷、蜡烛、再生纸、热敏纸
日期:01/01/2022—01/01/2023
© 图片来自艺术家

项目陈述

从⼩,⾝边⼈便教授我要成为⼀个坦诚、真实的⼈,可何为真诚?王阳明去世前⼏年谈及的“真诚恻怛”及其类似表述,引发很⼤的理论效应。真诚恻怛⼀语所指向的⼀体之仁,不仅赋予了良知评判善恶、是⾮的实质性标准,⽽且还包含了实现其准则的动⼒,从⽽为⼈提供了化知为⾏、为善去恶的动⼒。我渴望真诚⾯对⾃⼰内⼼的愿望,想要将⾃⼰不曾说出⼜的⼼⾥话讲述给我最亲密的朋友,我以我“⼼中的秘密“为基础,记录下关于“纽带”的话语。我决定利⽤我的⾝体来建⽴⼀种“真诚的语⾔”,不论你是否能解读到我的表达,但我此时,敢于真诚⾯对⾃⼰内⼼。本项⽬以肢体动作为表现形式,说是舞蹈动作,这⼀系列的肢体动作更像是⼀种⼯具,它建⽴在汉字之上,将肢体作为书写⽂字的⼯具,使平⾯的书⾯表达⽴体化,创建出⼀种利⽤肢体语⾔的形象化的全新表达⽅式,展出形式我利⽤帐篷做为媒介,在公共的展⽰空间中展现出最私密的内⼼空间,帐篷便是我隐藏⾃⼰秘密的场所,孩童般的谜题,我希望只有⼼怀”温暖的⼈能破解,当这个“秘密童话“被⼀层层破开真相,得到谜底时,我便坦诚⾯对⾃⼰的秘密,向我最亲密的⼈传递我最⼤的真诚。

5、瑕疵

Blemish

媒介:纱布、尼龙、大头针、棉花、布、纸、纱、体
时长:5分07秒
日期:02/11/2022
© 图片来自艺术家

项目陈述

“瑕疵 “是⼀个现场表演艺术作品,与可穿戴装置相结合,提供了对身体的重新认识。表演可以从任何⻆落开始,也可以从任何⻆落结束,我的身体上悬挂着⼤⼩不⼀的装置。当观众在⾳乐声中慢慢将我包围时,他们的⽬光成为表演不可分割的⼀部分,塑造并重塑我的身体 “形态”。即兴动作与我的情绪状态相呼应,揭示了我在保留真正胎记的同时,为摆脱象征性 “碎⽚ ”⽽进⾏的挣扎。

6、白日梦

Pipe Dream

媒介:印刷、丝线、纸张
日期:01/02/2024
© 图片来自艺术家

项目陈述

“⽩⽇梦” 是⼀幅经过裁剪和重塑的摄影作品。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我来到⼀个陌⽣城市时的疏离感。我出⽣后就没有在北京以外的城市⽣活过,来到⼀个陌⽣城市的疏离感让我感到神秘、浪漫,同时也有⼀丝恐惧。不过,我很享受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刺激,就像做梦⼀样。我在照⽚中呈现出⼀种超现实和荒诞的氛围;看不清脸的主体似乎是梦境的代名词,这种代名词和主体的疏离感让我在梦境中感到陌⽣和似曾相识。我想⽤照⽚来释放潜意识中的想法和图像,⽽不是描绘梦境或隐藏的⼼理张⼒。

7、裂缝

The Crack

媒介:塑料、纸
日期:20/03/2024
© 图片来自艺术家

项目陈述

《裂缝》 通过视频将⾏为艺术与可穿戴装置相结合,重新诠释了⾯具的概念。受到对社会虚伪的批判和反思的启发,我了解到⼼理学中存在⼈格⾯具的概念。⼈格⾯具是我们为适应社会⻆⾊⽽采取的形象和⾏为,通过佩戴⾯具,我们让真实的⾃我与社会⻆⾊和谐共存。这个想法是上⼀个项⽬ “烟⽃梦 ”的延续。我反复通过新的⾯具来塑造不同的 “⾃我”,为不同的事情戴上不同的⾯具。我厌恶⾯具外的虚假⾃我,但⾯具是我的保护伞。这让我与中国传统⽂化中的傩巫产⽣了联系;傩巫是受⼈尊重和敬畏的,据说当跳跃的傩⼈戴上⾯具,就能⾯对神灵。傩⼈的脸是 “恐怖 ”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红润,眼神犀利,还有獠⽛。跳傩⼈戴上⾯具就成了他⽣活中的另⼀个⻆⾊,祈求⻛调⾬顺、平安吉祥。但当他摘下⾯具时,他⼜回到了普通⼈的⽣活,回到了⾃⼰的⻆⾊。但我⼀直在想,当傩戏⼤师表演傩戏时,有多少⼈会在意他⾯具下的脸,会在意他是 “谁”。

8、汇合

Confluence

媒介:假发、羊毛、链条、锁、织物
时长:5分钟
© 图片来自艺术家

项目陈述

《汇流》是⼀件将现场表演、可穿戴装置和视频交织在⼀起的⾏为艺术作品,具有深刻的个⼈意义。它是我精⼼制作的⼀种仪式的体现,是我个⼈护身符的创造。这个仪式绝⾮源于迷信,⽽是我个⼈ FETISH 的深刻表达。当我将发锁缠绕在头发上时,我试图消解⾃⼰与 “外部世界 ”之间的界限。这场表演是对现实与⾮现实界⾯的⼤胆探索,引发了⼀场关于物体与情感相互作⽤的讨论。

9、入场

Intro

项目陈述

“⼊场”是⼀次对舞蹈与影像关系的全新探索,同时也是对我个⼈舞蹈经历的回溯与再现。这个作品不仅象征着观众⼊场的仪式感,也指向我作为演员⽆数次登场的瞬间。通过影像与舞蹈的交融,我试图重新定义这门稍纵即逝的动态艺术在另⼀种媒介中的存在⽅式。
舞蹈是流动的,转瞬即逝的,它依附于时间与空间,属于刹那的表达。然⽽,影像以另⼀种⽅式捕捉和定格了这些瞬间,将它们转化为可以重温、重新解读的形式。在“⼊场”中,我将成长过程中的舞蹈⽚段进⾏剪辑和拼贴,并加⼊⾮线性叙事的实验性影像。这种解构不仅让原本传统的舞蹈影像焕发出当代⽓息,也使得舞蹈的意义从单纯的⾝体表演,延展到关于时间、记忆和⾝份的深刻思考。
“⼊场”是⼀种态度:对舞蹈短暂性的反思,对影像再现⼒的信任,对两者结合可能性的探讨。我想舞蹈不仅是⼀种艺术形式,它还是记录记忆、传递情感和探索⾝份的⼯具。⽽影像赋予舞蹈⼀种超越时间的“永恒性”,使我们得以以不同的视⾓重新观看那些⾝体的瞬间,并赋予它们新的意义。
当观众踏⼊“⼊场”的空间时,看到的不仅是我⾝体的过去与现在,更是动态艺术如何与固定媒介对话的⼀种可能性。这些影像超越了个⼈经验,成为⼀种普遍的象征,探索艺术与记忆之间的关系,揭⽰我们的⾝体如何在时间中构建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在反思舞蹈对我的塑造,也在试图重新理解舞台的意义。它既是⼀次表演的终点,又是情感和记忆被重新书写的起点。这种反复的构建与解构,也许正是艺术的魅⼒所在。从舞台到影像,从即时到永恒,艺术在转瞬之间留下永恒,记忆在破碎之中得以重⽣。

10、我的眼睛

My Eyes

项目陈述

“我的眼睛”是⼀次关于视⾓的探索,也是⼀场关于世界与⾃我的对话。这组摄影作品记录了我通过镜头观察到的风景与⼈⽂,它们是我眼中的世界,也是我内⼼的⼀种映射。在这些画⾯中,我试图捕捉世界的肌理,那些易被忽视的瞬间、那些在喧嚣中潜藏的沉默,以及⽇常中的深刻。
对于我来说,“照⽚”是⼀种看待世界的⽅式,更是⼀种看待⾃我的⽅式。我⽤镜头拉近与世界的距离,但也通过镜头拉开视野,以重新审视这些熟悉又陌⽣的风景与⼈物。在这个过程中,视⾓不再只是观察的⼯具,⽽成为⼀种交流的媒介,⼀种连接内⼼与外部世界的纽带。这些影像不仅是单纯的记录,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我情感和意识的延伸,呈现出⼀个在场的“我”如何与⼀个⽆垠的“世界”对峙、交融。
“我的眼睛”也表达了对多样性和主观性的思考。每个⼈都有属于⾃⼰的视⾓,这些视⾓交织成了对世界的⽆数种理解。这组作品并⾮单纯地呈现“真实”,⽽是强调了观看本⾝的复杂性。每⼀次按下快门的瞬间,都包含了选择与取舍,包含了我如何看待当下,如何定义意义。这种带有主观性的观看,是我按下快门那⼀瞬间的核⼼,也是这组作品的灵魂。
通过“我的眼睛”,我希望观者不仅仅停留在画⾯的表层,⽽是能够从这些影像中感受到⼀种视⾓的碰撞与启发。我邀请你们站在我的位置上,通过我的眼睛看世界,但更重要的是,在观看中唤醒你们⾃⼰的视⾓,重新思考你们与世界的关系。这不仅是我个⼈的视⾓,也是⼀次关于多样性的开放邀请。

纤维媒介艺术研究所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

象山艺术公社56号楼2-3层

310024

+86 18868415720

Copyright @ 2019 – 2025 Fiber Media Lab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