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out
数字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杭州。
2013-2017年 本科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工程与科技工作室
2017-2020年 硕士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工程与科技工作室
2020-2024年 就职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工程与科技研究所任科研助理
2024-今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研究与创作方向博士研究生
个人创作长期围绕数字时代下对于世界与生活的感知与认识话题。创作普遍运用水/气味/气流等非固体媒介与新媒体技术手段创造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感官现场或语境。创作跳脱传统的展示空间进入自然与人文公共空间之中,在遭遇中探索自身的艺术感悟。
作品形式包含公共艺术/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雕塑/绘画等。

陈芷豪
| 作品介绍

《一川星悬》
陈芷豪、周真如 | 2024
投影、数字喷绘
© 图片来自艺术家
敦煌莫高窟在鸣沙山东麓长达1.6公里的崖壁上开凿,自十六国时期开始营造,经北朝隋唐,至五代宋初归义军时期达到空前壮观景象。本作品模拟莫高窟众多洞窟在节庆夜间被灯火点亮的可能情境。 莫高窟崖面底图则基于俄国奥登堡中亚考察队在1 9 1 4–1 9 1 5 年所绘制的水彩渲染图,呈现了现代保护维修前的崖体情况。作品通过投影,在纸本的水彩底图上以数字艺术手段来领观众穿越时空,动态地呈现石窟被移动光源照亮的情形。作品题目来自敦煌文书《大唐陇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记》(P. 3 6 0 8 V)对莫高窟夜间壮景的描述:“凿为灵龛,上下云矗。构以飞阁,南北遐连。依然地居,杳出人境。圣灯时照,一川星悬。”

《琢光Ⅳ》
2024
白色激光、不锈钢刀片、烟雾、电动直线轨道
© 图片来自艺术家
我们是否有办法去切割一束“光”?
这件作品的起点正是构建于这样一个念想,一个如同抽刀断水般的“非现实”想象。也更是源于对技术发展与日常认知关系的讨论。在众多的实验之后作品终于实现了使用固体的、物质的、常态概念之中一件锐器来切割一道不可触摸的光。 不只是形态与色相上的分割,对于光的常识与认知的分割。

《淹火Ⅰ》
2023
烟火、水
水下摄影
© 图片来自艺术家
将点燃的烟火沉入深水中 ,火药在燃烧过程会同时产生氧气,因此淹没在水中的烟火会依然燃烧。


《卟噜》
30°N,118°E千岛湖 | 2022
静音气泵、电磁阀、水下染色灯、尼龙腔体、PCL控制系统
© 图片来自艺术家
《卟噜》是一件依附于千岛湖月光岛景区浮桥上的作品。 水下深处升起一个个环形气泡(涡环),我企图通过气和水的交互唤醒千岛秀水之灵,让其缓缓讲述这一汪碧波之下的无尽故话。


《缺失的像素》
2023
机械视觉人工智能算法,摄像头,树莓派,三维打印头盔
© 图片来自艺术家
人类眼球的视网膜中央区“视盘”处无感光细胞导致了对应视野上生理视觉盲点的形成,然而正如我们平时不会注意到明明处于我们视野中的鼻子一样,大脑自动修补我们肉体上的视觉缺失。我制作了一台穿戴设备借助人工智能算法捕捉使用者的眼球运动,追踪并抠除眼球生理盲点处的画面,从而模拟我们肉眼真实看到未曾被大脑修饰的视野。
我穿戴着装置行走于熟悉的街道、车站、商市中,通过数字的眼重新还原我所见的世界时,目光却终是在缺失的像素中探寻记忆。 当数字技术成为我们的延展义肢时,不得不让人重启对于“世界客观实在与人体主观感知”等世界观与认知论的思考。


